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的敖鲁古雅河畔,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这里是鄂温克族最远最神秘的一个支系的聚居地,独特的驯鹿文化在此绽放光彩,作为我国唯一的使鹿部落,承载着深厚的民族记忆。近年来,志愿服务的春风吹拂这片土地,将志愿服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切实打通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大兴安岭深处绚丽绽放。
“驯鹿情缘”:用真情筑牢民族连心
为改善“驯鹿放养点”生产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成立“驯鹿情缘”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为“猎民”各族群众提供“精准式”“贴心式”服务。这支38人的队伍,累计开展300余次活动,服务时长超1万小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民族团结的使命。
敖鲁古雅乡的14个“驯鹿放养点”分布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交通不便。石榴籽志愿者们不畏极寒与偏远,上山为猎民巡诊义诊、送医送药,助力解决驯鹿饲养、种群改良、防疫及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每年4至5月驯鹿下羔季,密切关注接羔情况,紧急救助难产驯鹿;春秋季开展检疫防疫,守护驯鹿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寒冬里,运送豆饼、饲草等物资,助猎民渡过“白灾”难关。
在这一来一往的帮扶中,“驯鹿情缘”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不仅提升了敖鲁古雅乡驯鹿养殖技术和疫病处置能力,使驯鹿数量达1400余头,把各族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点滴关怀中深深扎根。
“小板凳课堂”:让党的声音凝聚民族力量
为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送入每一位乡民心中,“驯鹿情缘”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克服点多、线长、天寒、路滑等困难,驱车百公里走遍14个驯鹿放养点。带去报纸书刊、宣传折页,也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通过拉家常、面对面谈心,了解猎民群众所思所盼,让乡民第一时间感受党的关怀。
石榴籽志愿者编排快板《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传四方》,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林海雪原”。没有会议室和讲话稿的 “移动小课堂”,以分众化、互动化、机动性强的特点,让各族群众听得懂、喜欢听、记得牢。90 后驯鹿养殖人感慨,“送学”行动让长期居山林的鄂温克人深知,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祖国繁荣,唯有国家强盛,百姓幸福才有根基,这份认知激发了大家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小板凳”上议事,“拉家常”中解忧。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为乡民搭建起说问题、诉烦恼、提建议的平台,大家畅所欲言,党群干群“心连心”,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愈发浓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不断夯实。
“博乐刊”:以文化传承夯实民族共荣根基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瑰宝,为传承这些珍贵文化,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开展“博乐刊”-- 敖鲁古雅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项目。服务队吸纳各级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品制作能手,开设手工艺品培训班和研学培训,讲授太阳花、桦树皮技艺、民族饰品和皮毛包制作等课程,参与人数超7000人次。
石榴籽志愿者们在培训班和研学基地悬挂宣传条幅、张贴和发放宣传海报,提高各族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向非遗传承人、手工艺者和培训班师生普及版权知识,宣传版权法律法规,有力提高了乡民对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的重视。在非遗传承中,各族群众共同守护文化根脉,增进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民族团结在文化共荣中更加牢固。
“志愿红”:用行动共绘民族美丽家园
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积极协调,与根河市各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爱洒北疆使鹿部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石榴籽志愿者们深入各族居民区捡拾垃圾、清除小广告,优化当地环境;在“驯鹿放养点”和原始部落景区宣讲用火安全常识,提升各族群众防灭火意识;走进景区为游客服务,宣传 “使鹿部落”,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一系列活动让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环境更整洁优美,安全意识显著提升,为旅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共同守护家园的过程中,各族志愿者携手合作,凝聚起建设美丽家乡的强大合力,彰显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建共享中落地生根。
如今,“有困难找志愿者、有能力当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蔚然成风。志愿服务不仅带来便利与温暖,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为美丽家园奋斗,让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焕发新活力,谱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人篇章。